总结实习报告

时间:2023-05-26 16:14:08
【精品】总结实习报告七篇

【精品】总结实习报告七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总结实习报告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总结实习报告 篇1

一、实习的目的意义

(一) 增强师范技能

(二) 检验和巩固专业知识

(三) 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 实习基本情况

(一) 实习时间:20xx年3月4号至20xx年3月17号

(二) 实习地点:校内

(三) 实习内容:选题,内容分析,功能讨论,具体网站制作

三、总结报告

转眼之间四年的大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过去的四年里,老师的辛勤教导,同学的热情帮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抹不去的美好记忆。现在学习的时期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就业与美好的未来憧憬。为此学校为我们进入社会实习前为我们组织一次为期两个周的校内实习。

在学校组织的这次校内实习,让我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提体验了一下将来在社会上的工作情况,给我们提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通过本次的实习让我们更加熟练了网站的制作已经各种教学理论的研究,并创新行以网络作为平台,结合各种教学媒体制作了一个以教育功能为主的学习网站。这包括了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的所学习的所有内容,这次实习不紧是对我们过去学习成果的总结验证,更是一次学习上的创新与进步。

在这次校内实习过程中,不管在知识掌握上,还是知识运用实践体验方面我都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首先,在网站开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网站制作方面的难题,有很多方面的技术知识都是我们以前课本上没有学习过的东西,很多功能的实现都需要我们自己去百度学习,然后再研究具体实现方法,这使我们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使我们的网站建设能力更加完善。

其次,在这次网站开发中我们也运用了很多教育学的知识,因为本次网站的开发主要是以教育教学为目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上我们所学习的教育学、心里学等知识,通过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到网站中,分层次进行教学活动,使同学们在学习从,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在运用了教育学理论之后使网站的教学功能更完善,使同学们学习的更容易,掌握更简单。

再次,本次开发的一个重要的难题是数据库的建立,由于本次网站的制作需要用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来完成教学目的,同时结合媒体理论、平面设计理论等知识去更好的展现教学内容因此本次开发运用了动态网站的开发技术,这样能更好的展示网站学习内容,因此就需要一个合适的数据库去存储信息、与教学内容。在数据库的建设中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命名规则,这样能方便以后查询与修改数据库,因此在本次数据库的建立中大量借鉴了上课所学习的dede数据库,个标签简单明了,数据库简单实用。在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最终完成数据库,使网站各个部分的内容都能存储数据库中,符合了存取数据简便统一的要求。

最后,认真总结老师及同学给出的反馈意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作品,也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习制作与教学水平,不断的去完善和充实自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本次校内实习使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懂得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去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再不断的创新中进步成长。

光阴荏苒,两个周的实践活动马上就要结束。通过本次实践,让我得到了丰实的磨练,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为我今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时这也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

饮水思源,这次能够圆满的结束实习活动,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帮助,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离不开同学们的安慰与鼓励。再次表示对老师领导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总结实习报告 篇2

一、地源热泵的概念及组成

地源热泵系统是以土壤或地下水、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

根据地热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组成主要有:浅层地能采集系统、水源热泵机组 (水-水热泵或水-空气热泵)、室内采暖空调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谓浅层地能采集系统是指通过水或防冻剂的水溶液将岩土体或地下水、地表水中的热量采集出来并输送给水源热泵的系统。 通常有地埋管换热系统、地下水换热系统和地表水换热系统。 水源热泵主要有水-水热泵和水-空气热泵两种, 室内采暖空调系统主要有风机盘管系统、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等。

二、地源热泵的原理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即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冬季,热泵机组从地源(浅层水体或岩土体)中吸收热量。向建筑物供暖;夏季,热泵机组从室内吸收热量并转移释放到地源中,实现建筑物空调制冷。

地源热泵系统在制冷状态下,地源热泵机组内的压缩机对冷媒做功,使其进行汽一液转化的循环。通过冷媒,空气热交换器内冷媒的蒸发将室内空气循环所 携带的热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环的同时再通过冷媒—水热交换器内冷媒的冷凝,由循环水路将冷媒中所携带的热量吸收,最终通过室外地能换热系统转移至地下水或土壤里。在室内热量通过室内采暖空调末端系统、水源热泵机组系统和室外地能换热系统不断转移至地下的过程中,通过冷媒—空气热交换器(风机盘管),以13℃以下的冷风的形式为房间供冷。地源热泵系统在制热状态下,地源热泵机组内的压缩机对冷媒做功,并通过四通阀将冷媒流动方向换向。由室外地能换热系统吸收地下水或土壤里的热量,通过水源热泵机组系统内冷媒的蒸

发,将水路循环中的热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环的同时再通过冷媒-空气热交换器内冷媒的冷凝,由空气循环将冷媒所携带的热量吸收。在地下的热量不断转移至室内的过程中,以室内采暖空调末端系统向室内供暖。

三、地源热泵的优点

地源热泵具有如下优点:

1、利用可再生能源,环保效益高

地源热泵从浅层常温土壤中吸热或向其排热,浅层土壤之热能来源于太阳能 ,它永不枯竭,机组运行过程中,无废气污染物排放,不会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2、高效节能,运行费用低

在制热时,地源热泵可将土壤中的热能“搬运”到室内,其能量70%来自土壤,制热系数高达4.2-5.8,运行费用每年每平方米仅为15-18元(20xx年计),比常规中央空调系统低 40%-50%,比空气热泵低30%-40%。 ……此处隐藏12792个字……教学模式有其特别之处;加之科任指导老师一般要求队员们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大家也就按照大致的套路去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

队员第一次集体听科任指导老师魏娜老师和邓小梅老师的课,听完两节课后,邓老师安排了评课会。各位队员先后发言,主题都是课堂气氛、与学生交流情况和课件制作等问题。邓老师最后指出,评课应该注重几点内容:先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其次是教师对重难点的区分和处理,最后才是师生交流情况。这次评课让我们觉得,以往学习到的学科教育知识太过肤浅,根本不能应对学校教学的现实要求。在第二天,陈校长专门为我们组织了一节质量优秀的示范课。该课由邓老师来上,内容精炼、节奏精密,让队员耳目一新;陈校长在评课时并且提出诸多有创设性的教学建议。自那天起,各队员纷纷根据课程表去听课,做好详细记录,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提高自身水平。

二、教学工作总结:

一周时间转眼即逝,在科任指导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开始进行备课。备课不是简单地看教材,而是认真地梳理教材的内容和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单是这个重新复述的过程就已经很考验我们的能力。就学年成绩而言,队员们都具有很好的学科知识基础,但是用通俗的方式来描述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却颇让大家觉得头痛。

带给我们最初、最大的感受是,讲台下坐着的不再是与我们一起在微格教室训练的同学,而是真正的学生。他们不会像自己的同学那样随意附和、快捷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真正地思考和等待着我们的解答。他们在听不明白的时候会突然提问,或者干脆就趴在桌子上看书和睡觉。

教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管理课堂纪律,并且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一些队员在刚开始时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讲课重点不突出,教学思路不流畅,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科任指导老师要求这些队员多听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多研究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并且面对面地指出课件的不足以及上课时存在的缺点。有一位科任指导老师言辞比较犀利,被其指导的队员都视课后评课为最倒霉的时候。但是,大家明白,尽管该老师直言不韪,这都是为了自己和任教班级的学生着想。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实习总结《实习总结(陈亚燕)》。以往《化学教学论》课程所强调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教学技能在这次实习中得到深刻锻炼,我们对于教学过程的认识也不再停留在空想,而是找到一种带有自我色彩的感觉。这些感觉来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口述,自身对其他教师的细致观察以及与学生互动时候的体验。尽管是一些经验性的总结,但是都引领我们形成特有的风格:有的队员用语相当简洁,有的队员很喜欢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和播放实验视频…在两个月的实习期间,我们共承担了两节公开课,分别是张青山队员的《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和李茂队员的《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毫无疑问,我们的教学是粗拙的。但是,只要假以时日,各位队员都能成为教学上的能手,并且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调研工作总结:

当看见那些十六、七岁青春活泼的学生时,我们都感觉自己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四年前的高中时代。高中的学生还不失去童真,善于思考问题,但是在道德、情感方面还有待发展。也许我们的年龄与之相近,他们既把我们当作老师,还当作朋友,许多心里的问题都愿意与我们交流。以郑大豪队员为例,在他刚到班的前几天,就有两位学生希望他对他们竞选学生会干部的演讲稿提出建议,并且非常听从郑大豪队员的意见。而苏玉涓队员则坚持批改学生的周记,每篇周记都认真阅读和给予批语。在最后与老师的座谈会中,苏玉涓队员所在班的班主任才透露她为了协调班干部间的问题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其中一晚内就和学生发了一百条短信!李茂队员每天都到班解决学生的问题,与那些调皮易动的学生进行反复的谈心,劝谕他们认真学习。

日复一日地监督早读、课间操、眼保健操和晚修,认真的班主任工作是很累人的事情。学校是一个规训的场所,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在控制之下和有目的的,目的是完善道德和形成良好的人格。而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向真善美的方向发生变化,班主任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心血。这纵然需要讲究教育方法的使用,也需要秉持一贯的教育信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去让学生得到公平的发展。

两个月的教育实习让队员们感想很多。在离校前一天,各队员纷纷向所在班的学生告别。看着学生们赠与的礼物,队员们与学生相顾无言,李茂队员更是泪流满面。许多队员都曾经为了学生不努力学习、不争气而感到生气,也为了学生取得的一点进步而暗自高兴;没有想到的是,在离别之际学生们竟会争相前来搬运行李和挥手道别。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阐述人生是若干次偶然的集合体。由于偶然的原因,统编实习队来到清远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并最终与学生们认识。如果说命运在冥冥中早有安排,此时此地莫不是验证这一偶然的最佳佐证?

在回来广州的路上,队员们收到学生的问候短信。实习结束了,一切都将结束了。我们知道学生们将在稍后减去热情而把我们忘怀,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人生都将永远刻下这厚厚的一笔。

四、几点思考

面对着真实的教学场景,个人有如下几点思考:

1)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教育,但是却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进行整合。国外的教师本体知识研究提出,教师在学科知识和教育(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会逐步形成一种特有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教学顺序的设计、各种教学策略的使用、多重表征的呈现以及学生认知结构的了解。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和深化对教师发展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而它的获得,也就是说,教师专长的获得至少要有五年教学经验,或10000小时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这个目标,我们实习生无疑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2)对于教学的过程,我们都以尽可能有效的逻辑思路来设计,进行的教学也是以这些线索来联系的。队员们组织课堂教学大多以完成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像有教师专长的教师那样合理性地、随机性地根据与学生的互动来调整教学内容。换而言之,队员们遵循预设主义的线性思路,忽视突发的提问和意外;有教师专长的教师更多地遵循生成主义的非线性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的高明之处,似乎不在于他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地完美,而是他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这真的是值得我们实习生细致观察和揣摩的地方。

3)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建立要满足三个条件,除了学习内容是有逻辑意义的,还要求学习者能够联系新旧知识和对学习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和强烈动机。有些队员在做个别辅导时发现,个别学生对学习存在认知困难;这既有原理性的认知困难,也有符号性的认知困难。习以为常的有价值的知识是高度形式化和价值无涉的,而且可能远离学生的生活。我们存在着疑问,学科教育原本应是学生对知识的享有,但是现在却无可奈何地沦为对知识的占有,而且还是粗浅的占有。教育应该要怎么样做才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思考和敬畏自己的生命,乃至于满含诗意地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精品】总结实习报告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